此生无悔,共赴西东----狄俭忠
狄俭忠1960年从上海考入北京轻工业学院,毕业后服从调配留校。当时的“北京轻工业学院是1958年新建的一批学校,国家比较重视,甚至把北大清华还有南京大学等学校的优秀毕业生和优秀老师都调过来工作,团队力量算是比较强的学校。虽然团队力量很强。但是当时正值学校刚刚起步,学校很小,没有足球场,就只有两个篮球场,一个不标准的跑道,实验设备等设施也都不是很完善,条件比较落后。但是他不畏困难,兢兢业业,踏实工作。
为服务国家战略需要,狄俭忠舍家弃业从首都西迁咸阳,做出巨大牺牲;为谋求学校事业发展,敢于打破条件束缚再出发,默默付出。当时从北京搬迁到咸阳,条件非常艰苦,但是狄俭忠是毛泽东时代培养出来的党员,基本观念很坚定,就是党叫干什么就干什么,服从分配服从安排调遣。因为国家也确实是经济条件不好,科技力量也十分薄弱,需要他过去,那他就过去了。
从北京到咸阳,用吊车把东西吊过来,到校之后就拿滚杠一点点滚过来,用的都是最原始的方法。包括咸阳图书馆的图书,都是他们用肩膀扛的,从车皮上扛到卡车上,从卡车上扛到图书馆的图书室里面。咸阳礼堂旁边栽的树,那还是他们挖回来自己栽的。在北京时,狄俭忠就不畏困难艰苦,到了咸阳依旧如此。三创两迁的精神,最重要的还是艰苦奋斗,这个是不管什么时候,不管到哪里都必须要有的。
到了咸阳之后,大家要吃饭,没有炉子怎么办呢?就用罐头铁皮做模具,自己做煤油炉。没有蜂窝煤怎么办呢?当时咸阳只能买到块煤,买了以后狄俭忠就拿石头碾子来回拉,碾成末,再加石灰、加土,和在一起,到机械厂里做模具,给它打成蜂窝煤,打完以后在场地上晒干,再收起来。为了搞教学实验,没有设备狄俭忠就自己想办法,设备都是他自己做的,一个是因为没钱,还有一个是因为不好买。像那些最简单的电桥测试仪器,都是狄俭忠自己做的。虽然狄俭忠也有点坚持不下去了,但是他想到这个地方总还是要建设,总要有人干,所以就咬咬牙,留下来继续干。
信党,爱国,为人民这三个词也诉尽了西迁之于狄俭忠的意义。西迁,这是对他一辈子都有影响的事情,经历过西迁之后,再苦再难的事情也不会再怕了,毕竟再苦再难也不会有西迁艰苦,有西迁困难了。
三创两迁精神是流淌在每一个beat365手机版官方网站人血液中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更是支撑“科大梦”的源头活水和实现“科大梦”的内生动力,它值得不断传颂与坚守,践行与传承。
狄俭忠简介:
狄俭忠,1944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副教授,1960年由上海考入北京轻工业学院,轻工机械专业,1965年7月毕业留校工作,曾任人事处长、函授部主任、教务处长和轻工业部办的中国轻工业工程师进修刋授大学办公室主任等职务。1981年至1983年赴日本神户大学进修。